“2020年,河北一个村子里,有村民对前来探访的干部悄声说:‘同志,你看,就是那位老爷子。在这机井房里住了好几年了配资行情最新消,怪可怜的。’”
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,是一间废弃的机井房。四面漏风。里面住着个老人,衣衫单薄,蜷缩在角落里,眼神浑浊。这便是孙顺明,一个在村民眼中孤苦伶仃、被儿女嫌弃的可怜人。干部们是接到群众反映,说这儿有个老兵生活无着,特地来核实情况的。在村民们的七嘴八舌中,拼凑出的是一个凄凉的晚年故事:老伴早逝,两个儿子分了家产后,便谁也不愿管他,最后竟被扫地出门,只能在这破败的机井房里苟延残喘。
这听起来,像是一出再寻常不过的家庭悲剧。然而,当工作人员带着疑问,去查阅那份已经泛黄的人事档案时,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画卷,铺展开来。档案上的寥寥数语,背后却是一个时代的风雷激荡。孙顺明,1942年生人,8岁成孤儿,吃百家饭长大。1958年,年仅16岁的他,扔下讨饭碗,穿上了军装。这个从小没家的孩子,把部队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。
入伍后,孙顺明被分到了福建。当时的他,文化不高,只知道上级让干啥就干啥。任务很明确,挖山洞。日复一日,镐头和铁锹就是他的武器。他不知道,自己抡起的每一锤,都在为共和国一项惊天动地的伟业奠基——816地下核工程。那是一个需要绝对保密、绝对忠诚的年代,无数像孙顺明一样的年轻战士,在黑暗的坑道里,用青春和汗水浇筑着国家的钢铁脊梁。
福建的几年苦活儿还没干完,一纸调令,又把他送往了祖国的西北边境。从东南的湿热到西北的干寒,巨大的环境差异让这个年轻人一下火车就吐了个昏天黑地。高原反应折磨着每一个人,但没人叫苦。因为他们都清楚,这次面对的,不再是冰冷的岩石,而是边境那头,蠢蠢欲动、不断挑衅的印度军队。山地作战的技巧,老兵们掰开了揉碎了教给新兵。空气中,早就弥漫着火药味。
1962年10月,那场我们不愿打、却又不得不打的战争,终究还是爆发了。作为边防战士,孙顺明和他的战友们被顶到了最前线。真正的战场,远比想象中残酷。炮火、硝烟,还有身边倒下的战友。说实话,这个从小连鸡都没杀过的农村娃,心里也怕。可当他看到敌人嚣张地踏过我们坚守的界线时,那股子血性,瞬间就压倒了恐惧。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,这时候,怕,是最没用的东西!
战场上的孙顺明,像换了个人。他打起仗来,一股子不要命的狠劲。有一次,一颗子弹钻进了他的大腿,疼得钻心。可他连哼都没哼一声,愣是借着掩护,抄起随身的匕首,咬着牙把弹头硬生生给剜了出来。简单包扎一下,他又提着枪冲了上去。这种悍不畏死的作风,让他和战友们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。战争结束后,因为作战英勇,孙顺明的档案里,记下了沉甸甸的一笔:一等功。
战争打赢了,按理说,他这样的功臣,完全可以要求个好去处。可孙顺明没这么干,他选择了继续留在环境恶劣的边防线上。在他看来,这里最需要人,这里才是他的战位。就这样,他又在高原的风雪里,默默坚守了很多年,直到退伍。
脱下军装,他带着一笔不多的补助金,回到了那个生养他的小村庄。他本是孤儿,离家多年,村里人早已不认得他。对于自己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,他更是只字未提。在他看来,保家卫国是本分,没什么值得炫耀的。他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,娶妻、生子,过上了最平凡的日子。
只是,命运似乎总爱和这个老实人开玩笑。好日子没过几年,老伴因病撒手人寰。家里的顶梁柱一倒,两个被惯坏了的儿子,心思就活泛了。他们不念父亲的养育之恩,反而盯上了他手里那点家产和抚恤金,闹着要分家。清官难断家务事,孙顺明被吵得心烦意乱,想着钱财反正也是留给他们的,便点了头。
可他万万没想到,家一分,他的“家”也就没了。两个儿子互相推诿,谁都不想接纳这个年迈的父亲。今天在这家住几天,明天被撵到那家凑合几宿,儿媳妇的白眼,儿子们的不耐烦,像刀子一样割着他的心。最后,两个儿子竟一合计,干脆把他赶出了家门。万般无奈之下,孙顺明只能搬进村头那个废弃的机井房。
起初,儿子们还假模假样地轮流送点饭。可日子一长,嫌弃就变成了彻底的遗忘。一个为国流过血、立过功的战斗英雄,在古稀之年,竟落得个无家可归、靠村民接济才能活命的下场。这事儿,说出去谁敢信?若不是实在走投无路,这个硬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说出自己的过往,向政府求助。
当核实情况的干部,把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老人,和档案里那个荣立一等功的战士画上等号时,所有人都沉默了。这是一种怎样的反差!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讽刺!国家没有忘记英雄,地方政府迅速行动,特事特办,为老人送来了30万元的补助金和慰问金,并着手解决其后续的养老问题。
捧着这笔钱,一生要强的孙顺明老泪纵横。可接下来老人的一个决定,让所有人再次肃然起敬。他给自己留下了十万元,用于修缮房屋和养老,剩下的二十万元,他分文不取,全部捐给了村里。“我一个人,留十万足够了。剩下的,给村里修修路,办点事吧。”他说得风轻云淡。
从年轻时为国捐躯的准备,到年老后对不孝子孙的宽宥,再到最后对养育他的这片土地的回馈,孙顺明这一辈子,苦难多,奉献更多。他身上的伤疤和档案里的功勋,共同铸就了一个老兵的铁骨。而他最后的那个决定,更让我们看到,在他的胸膛里,跳动的始终是一颗属于集体、属于国家的心。
牛策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