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总,上将的名额确实紧张了些,我看汉生的名字……就先拿下来吧。”1955年秋,中南海怀仁堂的灯火彻夜未熄怎么配资炒配资网,贺龙元帅的声音里,透着几分无奈,却也果决。
这轻轻的一句话,背后是建国后那场波澜壮阔大授衔的缩影。老哥们都知道,1955年的授衔,可不单单是论功行赏那么简单。它是一盘大棋,得通盘考虑。战功、资历、山头、平衡,哪个都不能少。说白了,这是一门复杂的艺术,而非一道简单的数学题。也正因为如此,历史才留下了那么多令人扼腕的“意难平”。在五大野战军的序列里,就有这么五位将星,他们手握着实打实的上将功绩,最终却与那颗将星擦肩而过,挂上了中将军衔。
提起刘邓大军,谁不知道“王疯子”?二野第六纵队的,那可是个狠角色。他麾下的六纵,硬仗、恶仗打了无数,简直是刘邓手里的一把尖刀。论战功,他丝毫不逊于陈锡联、杨勇这些后来的上将。有意思的是,他带出来的师长,像李德生、尤太忠,后来都成了大军区司令,88年还授了上将。自己的兵都成了上将,作为他们的老领导,王近山授个上将,本是情理之中的事。
遗憾的是,王近山的性格太烈了。第二野战军成立时,兵团司令员的位置给了杨勇,王近山当了副司令。他心里不服气,当面就跟首长顶了起来,结果被邓公狠狠地批了一顿。这一下,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任职,也间接为后来的军衔评定埋下了伏笔。试想一下,如果他能当上兵团司令,那上将军衔,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。
华东野战军这边,也有一位粟裕的爱将,让人倍感可惜。他就是王必成。在华野,提起攻坚,就绕不开“叶王陶”这三位猛虎。叶飞是上将,陶勇虽然也是中将,但王必成的资历和战功,在很多人看来,是完全够格上将的。从苏中七战七捷到孟良崮,王必成指挥的六纵(后来的华野六纵)打的都是关键仗、硬骨头仗。
据说授衔时,王必成对中将军衔有些想法,还去找了老领导谭震林。当然,这只是坊间流传的说法,当不得真。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王必成的实力,大家有目共睹。好在,建国后他的任职弥补了军衔上的遗憾。他先后执掌昆明军区和武汉军区帅印,这都是上将级别的岗位,也算是对他军事生涯的一种肯定。
目光转向东北,四野的吴克华将军同样是一例。看看他前后的纵队司令,一纵李天佑、二纵刘震、三纵韩先楚,清一色的上将。后面的六纵、七纵、八纵司令员也都是上将。偏偏战功赫赫的四纵司令吴克华,只评了中将。要知道,吴克华当纵队司令的时候,大名鼎鼎的“旋风司令”韩先楚还只是他的副手。
辽沈战役的关键是什么?是锦州。而锁死锦州的关键,就是塔山阻击战。这场惊天动地的阻击战,正是吴克华指挥四纵打下来的。可以说,没有塔山的胜利,整个辽沈战役的走向都未可知。就凭这一战,吴克华就足以跻身上将之列。不得不说,这确实是个巨大的遗憾。不过,吴克华后来的经历堪称传奇,他先后担任过炮兵、成都军区、广州军区等五个大单位的司令员,创造了开国将帅中的一个纪录。
华北战场上,聂荣臻元帅麾下,也有一位被“低估”的战将——第三纵队司令员。论资历,郑维山在红四方面军当师政委时,后来大名鼎鼎的杨成武、杨得志,在中央红军里还只是团级干部。可惜的是,在华北山头林立的环境下,郑维山长期未能得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重用。
即便如此,是金子总会发光。在与傅作义大军的较量中,郑维山屡建奇功,简直成了傅作义的克星。清风店战役,他抓住战机,一举扭转了华北战局。傅作义偷袭石家庄,又是他率部星夜驰援,挡住了敌人的致命一击。这样的战将,绝对是上将之才,最后却止步于中将。和前面几位将军相似,郑维山后来也出任了北京军区和兰州军区司令员,以实际职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。
最后,让我们回到开篇提到的那位将军——廖汉生。他是西北野战军的悍将,彭老总麾下第一纵队的政委。他的搭档,一纵司令员贺炳炎是上将。按理说,廖汉生的资历比贺炳炎还要老一些,在红二方面军时期,廖汉生已经是师级干部,贺炳炎那时还是团级。于情于理,他都更有资格授上将。
最初的名单里,也确实有他的名字。但当毛主席提出上将名额偏多时,作为他的老领导,贺龙元帅从大局出发,亲手将廖汉生的名字划掉了。这其中的取舍与胸襟,令人感慨。廖汉生本人对此毫无怨言,坦然接受。建国后,他被委以重任,先后担任北京军区、南京军区等要职,同样是以“上将”之职,走完了他辉煌的军旅生涯。
历史总有它的复杂性和不完美之处。正是这些看似“可惜”的瞬间,这些在功勋之外的权衡与取舍,才构成了那段历史最真实、最有人情味的侧面。这些战功赫赫的中将,他们的故事,恰恰说明了在那一代人心中,个人的名位,永远是排在革命大局之后的。
牛策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